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其中,“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论的创新发展,明确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进步的深刻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我们党领导推动的改革,本质上就是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动态,主动适应历史前进方向的实践行为。习主席深刻指出:“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决定》提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深刻阐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为我们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提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强调,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彰显“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
着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山雄有脊,房固赖梁。党的领导是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着眼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我国社会的发展,集中体现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活品位,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着眼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动国家和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对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对久治不愈的问题注重从制度上查缺补漏,对不合时宜的法规制度及时废止,在改革过程中完成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另一方面,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着眼增强社会发展动力活力。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才能实现健康、持久的发展。有效调动全社会内生动力,是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进一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使之更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着眼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衡量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准。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必须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要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通过把好安全关,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